
戰地記者:幸福可以很簡單屋頂秧田工裝
周6值班編輯:陳€€ / 資深編輯
“誤入時裝組的普通青年,被兩名處女座養大的天秤座,懷揣1顆時刻上路的心,夢想每天醒來不知身處何處今夕何年,卻在成為靠譜奶爸的路上漸行漸遠。周6帶大家1起做個環游世界穿越古今的大夢,萬1實現了呢?”
10月刊上有我做的專題故事《戰地記者》。
這是我自己1直想采訪的1群人,當年報考大學新聞系,新華社前戰地記者唐師曾的幾本書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。
當時其實不了解戰爭的殘暴,只覺得走進戰場猶如開啟1次歷險記。對1名腎上腺素爆棚時期的男孩來講,戰場經歷成為夸耀資本,相當有吸引力。
事實是,人生基本不是按自己設計走的,固然,更不可能隨著你不切實際的夢想走。畢業后我就開始做雜志,1直做到今天。
但對戰地的好奇依然在,我不會錯過每部戰爭片,并喜歡設身處地,想象自己面對生死時會進行何種決定。
這次我找到4個采訪對象,分別是新華社的陳序和楊臻、央視的王薇薇和原東方衛視的袁文逸。拍完王薇薇后,我請她吃了頓飯。
她告知我,回國兩年了,至今還沒太適應國內的生活。不適應并不是物資上,而是觀念上的,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事,在她看來其實不公道。“房價這么高,為何要買房?為何要為了掙錢犧牲陪伴家人的時光?”她問我。我無言以對。
她說在敘利亞的時候,由于人很容易就死了,每長春西裝定做廠家天晚上回到家,看到全家老小都安然無恙,乃至會喜極而泣。在戰場上,幸福變得特別簡單。
我被這幾句話深深地震動了。我想起了齊邦媛的《巨流河》、龍應臺的《大江大海1949》、野夫的《鄉關何處》,在那個濁世,人們面對的都是生與死、久別與重逢、虔誠與背叛等直擊人性最薄弱的地方的命題。但反而,他們知道人生中甚么是最寶貴的。而在1個和平時期,我們卻在滿足愿望中被遮蔽了雙眼。
現在流行的詞叫“選擇障礙”,比如,今天是穿黑鞋還是白鞋,再比如,今天吃披薩還是漢堡。淘寶給你推薦了10種護膚品,同1種還有不同信譽的商家在出售,價格也相差幾塊錢,到底應當買哪一個?
其實不是說我們應當回到戰爭和濁世,和平真好。只是想借他們的經歷、他們的思考,讓自己換個角度去看世界。不要錯過人生中最寶貴的東西。
我在雜志上寫了1篇前言,貼在這里。都是我想說的。
乎每一個充滿理想主義的新聞人,都做過成為戰地記者的夢。如果說記者是無冕之王,戰地記者就是群王爭取的至高寶座。戰場極大滿足了記者追逐故事的本能,這里有政治、民族、沖突……所有1切引人入勝的故事背景,還有在懸于生死1線間,人類迸發出的親情、愛情、恐懼等所有生命的底色,和從中閃耀出的人性光輝。
對記者來講,沒有比這更好的舞臺。
新華社記者唐師曾最早向中國公眾展現了戰地記者的生活。他于1990年代寫了兩本書,講述親歷海灣戰爭的故事。很多后來報考大學新聞系的人,頭腦里裝的都是他在書籍封面的模樣:頭戴鋼盔,穿著縫有中國國旗的攝影背心,脖子上掛著防毒面具,手里攥著相機,背后的巴格達燈火闌珊,像炮火劃過夜空,又如儀式上的璀璨煙火。
隨著他的文字,讀者拜見了沙漠梟雄卡扎菲、和多次死里逃生的阿拉法特親切交談,或為被刺殺的和平主義者以色列總理拉賓悄然嘆息;有時隨著他趿著拖鞋腆著啤酒肚混入戒嚴場所,有時又和他1起,全副員工工作服屬于辦公費嗎武裝地出現在酒店樓頂的夜色下,等著拍起飛的愛國者導彈。
還是通過唐師曾,中國公眾開始知道戰地攝影師羅伯特€€卡帕。因而,做著戰地新聞大夢的年輕人腦海中又多了個形象:在戰場上誕生入死,偶爾回到工作服印圖片大全停戰區,以1付參透生死的模樣沉迷于煙酒,和英格麗€€褒曼談場戀愛,然后帶著迷離的眼神,抓起相機和盟軍1起諾曼底登陸,最后因忘了關放大機而燒焦了珍貴的底片。乃至腦海中會響起譯制片中獨有的配音聲調:“真該死!”
還有最受中國讀者歡迎的作家之1歐內斯特€€海明威,這個男人中的男人,1生遭到戰場感化,1戰時因視力缺點參戰未果,只成為紅10字會的救護車司機,但后來還是得其所愿,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報導了希土戰爭和西班牙內戰。
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,血液仿佛都要沸騰。但冷靜下來,也許這些讓1代人津津樂道的故事情節,已成為1條暴露年齡的帖子。到底還有多少年輕人知道哪里在打仗?為何要打?打開手機的新聞App,推送的還有國際新聞嗎?在這個泛文娛化的時期,做嚴肅新聞仿佛格外不合時宜。
直到有1天,英國《衛報》報導了中國年輕戰地記者陳序和袁文逸的故事。我們才得知,在大多數人視野以外,1些“80后”、“90后”依然選擇走進戰場,告知大家世界上不盡是和平,戰爭依然在制造悲劇、釋放丑陋。
我們好奇他們上海蔡先生餐飲工作服的選擇和動機,希望聽到1些充滿豪情和理想主義的句子。但他們和食品工作服管理很多年輕人1樣,態度謙遜,帶著幾分羞澀。直到我向王薇薇約稿,她問其他人寫了甚么,我說可以寫寫槍林彈雨,她停頓了1下,說槍林彈雨太習慣了,好像說不出哪次比較特殊。她在敘利亞待了5年,“有1次在現場,身旁躺的全是尸體”。
陳序對《衛報》說,1天下午,他和兩名巴勒斯坦記者作別,不到1個小時后,對方乘坐的汽車被以色列導彈擊中,“連尸體都看不到,只剩下灰燼”。
問他們如果有機會,還會不會回去。轉業做網絡直播節目的袁文逸想都沒想,說固然,離開戰場屬于無奈,東方衛視作為省級電視臺,現在拿不到國際新聞報導的許可。楊臻說如果回去,是為了那些當地的雇員兄弟,在那里他知道了甚么是最純真的友哪里賣交通運政的工作服誼。陳序有個漂亮的女兒,現在和老婆常駐波蘭,出于做父親的責任,他需要暫時闊別戰場。
王薇薇已回國工作兩年,最懷念的是,在戰場上只需“按新聞規律辦事”。她說現在央視報名當戰地記者的年輕人很多,不排除有些人打算去混經歷,但大多數人只是為了實現新聞理想,真正做點事。她仍在學習適應國內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,不太理解為何要拼命掙錢買房,“在敘利亞,由于人很容易就死了,所以每天都過得像1生中的最后1天1樣,特別開心。”
下面是他們自己寫下的文字,無需修飾,足以震動人心。1旦走上戰場,終將被戰場改變,再也沒法回到過去。
英國詩人約翰€€堂恩寫道:“不管誰死了,都是自己的1部份在死去。”
編輯:陳€€
攝影:陳序
€€